时间: 2025-07-27 06: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6:40:21
“四学士”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四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或文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这个词汇可能指代不同的人物集合。例如,在宋代,“四学士”可能指的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
在文学语境中,“四学士”常用来指代那些在文学、艺术或学术领域有卓越成就的四位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文学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用于学术讨论和研究。
“四学士”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四”和“学士”两个词组成,表示四位学者。在历史上,这个词汇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有所演变,指代的人物也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四学士”常被用来象征学识和才华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个词汇可能代表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趋势。
提到“四学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雅和学识,带来一种文化底蕴深厚和历史悠久的情感反应。
在教育或学术交流中,可能会用到“四学士”这个词汇来描述或赞美那些在特定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四位学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四学士,文坛星,照古今,智慧光。”
结合古代文人的画像或书法作品,可以增强“四学士”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琴音乐或古典诗词的朗诵。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四学士”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四大文豪”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也有所体现。
“四学士”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四位特定的学者,也象征了学识和文化的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3.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