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17:21
“四威仪”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术语,指的是僧侣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四项基本行为准则,即“行、住、坐、卧”四种姿态的规范。这四项准则要求僧侣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庄重、端正,以体现**的尊严和僧侣的修行态度。
在文化中,“四威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指导僧侣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信众对的认知。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僧侣的形象,或者作为一种象征,表达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尊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或讨论的场合,它会被提及。
同义词:四正行(指**中的四种正确行为) 反义词:无(由于“四威仪”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术语,通常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四威仪”一词源自梵文,经过经典的翻译和传播,逐渐成为汉语中的一个固定词汇。随着在**的传播和发展,这个词汇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文化中,“四威仪”不仅是僧侣的行为准则,也是信众学和模仿的对象。它体现了对个人行为规范的重视,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尊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仪式的尊重。
提到“四威仪”,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以及对精神生活的尊重。这个词汇让我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对修行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我不是徒,但在某些场合,如参观寺庙或参与活动时,我会不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尽量保持端正,这也许是一种对“四威仪”精神的潜意识模仿。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四威仪”:
晨钟暮鼓间,四威仪显真。
行如风过林,坐似山不动。
想象一个安静的寺庙,僧侣们按照“四威仪”行事,他们的行为举止庄重而有序,这种场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和谐与宁静。听觉上,寺庙的钟声和诵经声,与这种行为规范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
在其他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行为规范,如教中的“谦卑”和“自律”,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精神生活的尊重和追求。
通过对“四威仪”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文化中对行为规范的重视。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术语,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3.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