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5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52:33
固执不通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理解或接受别人的意见,形容人顽固、不灵活,不愿意改变或适应新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固执不通 常用来形容那些坚持错误观点或做法的人物,强调其顽固不化的性格特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合作态度或对新思想的抗拒。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行为模式或决策风格。
同义词:顽固、执拗、死板、僵化 反义词:灵活、开明、通达、变通
同义词中,“顽固”强调坚持己见,不易说服;“执拗”则更多指性格上的倔强。反义词中,“灵活”强调适应性强,能够根据情况调整策略。
固执不通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表达,用以描述人的性格或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固执不通** 往往被视为负面品质,与儒家倡导的“和而不同”相悖。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可能被视为缺乏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僵化、不合作和难以沟通的形象。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能表达出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失望。
在团队项目中,我曾遇到一位固执不通的同事,他的坚持己见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最终我们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沟通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固执不通的心,如封闭的门,拒绝春风的温柔。”
视觉上,固执不通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扇紧闭的门或一堵高墙。听觉上,可能是一段重复且不愿改变的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ubborn”或“inflexible”,虽然意义相近,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上有所不同。
固执不通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性格和行为时非常有用,它帮助我们识别和讨论那些不愿意改变或适应的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提高沟通效率和理解他人行为至关重要。
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个固执不通的吴翘胡子。
船夫是一个~的老头。
1.
【固】
(形声。从囗(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固,四塞也。 、 《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亦孔之固。 、 《左传·成公十六年》-脩陈固列。 、 《楚辞·招魂》-弱颜固植。 、 《吕氏春秋·达郁》-筋骨欲其固也。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 《荀子·王霸》-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 、 《韩非子·难势》-良马固车。
【组词】
固项、 固阴、 固植
2.
【执】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执,捕罪人也。 、 《礼记·檀弓》。注:“拘也。”-而妻妾执。 、 《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使执连尹。 、 《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被执至南门。
【组词】
执命、 执讯、 执囚、 执问、 执狱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