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4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49:39
词汇“彤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彤史”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彤史”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彤”和“史”。“彤”通常指红色或鲜艳的颜色,而“史”则指历史或记录。结合起来,“彤史”可以理解为用红色墨水书写的官方历史记录,或者是指重要的、值得铭记的历史**。
在古代**,官方的历史记录往往由专门的史官负责,这些记录通常用红色墨水书写,以示其正式和权威。因此,“彤史”在文学和历史学领域中可能被用来指代这些官方的历史文献。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研究中,可能会提及。
“彤史”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历史记录制度。在古代,官方的历史记录往往用红色墨水书写,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彤史”逐渐成为指代这些官方历史文献的专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历史记录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官方的历史记录尤其受到重视。因此,“彤史”一词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官方记录的权威性的认可。
提到“彤史”,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庄重、权威和历史的厚重感。这个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过去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彤史”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历史或参与历史研究时,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文献的性质和重要性。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彤史”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用以表达历史的庄严和不可磨灭的印记。
想象一下,一本用红色墨水书写的古老历史书籍,可能会带来一种庄重和神秘的视觉感受。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史官在宫廷中宣读历史记录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彤史”的词汇,但每个文化都有其记录历史的方式和传统,这些记录往往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形式。
“彤史”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官方的历史记录,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
【彤】
(会意。从丹,从彡(shān)。丹,丹砂。彡,毛饰。本义:彩色装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彤,丹饰也。 、 《书·文侯之命》-彤弓一。 、 《荀子·大略》。按:“丹漆也。”-诸侯彤弓。
【组词】
彤几、 彤镂、 彤辇、 彤壶、 彤庭、 彤车、 彤弓、 彤矢、 彤闱
赤色。
【引证】
《书·顾命》-麻冕彤裳。 、 《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组词】
彤丹、 彤芝盖、 彤彤、 彤珠
2.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