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2:13
词汇“旁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旁觭”由两个字组成:“旁”和“觭”。
综合来看,“旁觭”可能指的是边缘、角落或不正的位置。
由于“旁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可能不太常见。在古代文学或文献中,它可能用来描述某个物体或地点的边缘或不正的位置。
“旁觭”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汉语中的“旁”和“觭”有关,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可能逐渐被更常用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文化中,“旁觭”可能用来描述那些不被人注意或重视的地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空间和位置的认知。
“旁觭”可能给人一种隐蔽、不被人注意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或被忽视的情感。
由于“旁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将“旁觭”用来形容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美,如:“在花园的旁觭,一朵孤独的花静静绽放。”
“旁觭”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角落或隐蔽的地方,可能与某些低调的音乐或暗色调的图片相关联。
由于“旁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旁觭”作为一个生僻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这类词汇不常用,但它们丰富了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旁】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旁,溥也。 、 《广雅》-旁,广也。 、 《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旁求俊彦。 、 张衡《东京赋》-群后旁戾。
2.
【磔】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引证】
《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磔,辜也。 、 《广雅》-磔,张也。 、 《礼记·月令》。注:“攘也。”-旁磔。 、 《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祭风曰磔。 、 《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季春之月]九门磔攘。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引证】
《阅微草堂笔记》-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