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0:26
客籍: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客人的籍贯”,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非出生地或非长期居住地的地方登记的户籍。在**,这个词常常与户籍制度相关,指的是一个人在非户籍所在地的地方登记的户籍。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客籍”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异乡的身份认同问题,反映出对归属感的探讨。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客籍”来指代某人在外地的工作或生活状态。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行政管理领域,“客籍”可能涉及到户籍迁移、居住证办理等具体事务。
同义词:暂住户籍、非本地户籍 反义词:本地户籍、常住户籍
“客籍”一词源于**古代的户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非本地户籍的身份。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在增加。
在**,户籍制度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客籍身份往往意味着在享受公共服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限制或不便,因此,这个词常常带有一定的社会政策含义。
对于许多人来说,“客籍”可能带来一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一种非正式的、临时的居住状态。这种感觉可能会引发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思考。
个人经历中,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外地工作但仍保持客籍身份,可能会在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一些挑战。
在诗歌中,可以将“客籍”作为一种隐喻,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异乡的适应:
我在异乡的街头徘徊, 客籍的身份如影随形, 心中的故乡, 是永远的牵挂。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在异乡的孤独身影,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寂静和偶尔的乡音,这些都能与“客籍”这个词产生联想。
在其他国家,可能没有完全对应“客籍”这一概念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非居民”、“临时居住者”等,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相应的社会和法律含义。
“客籍”这个词在*特定的社会和法律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身份认同,还与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在学语言和理解社会现象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1.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
2.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