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3:14
词汇“束裹”的深入学*和分析:
“束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束”意味着捆绑、束缚,而“裹”意味着包裹、缠绕。结合起来,“束裹”字面意思是指用布或其他材料将物品紧紧地包裹或捆绑起来。
“束裹”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基本含义至今未有太大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就有“束薪”(捆绑柴火)的用法,显示了“束”的基本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束裹”常常与保护和保存有关,如古代的书籍常常被束裹以防止损坏。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也常用于描述对珍贵物品的保护措施。
“束裹”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和保护,如母亲用毛毯束裹婴儿的画面,给人一种安全感和温馨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使用“束裹”来描述如何将露营装备捆绑好,以便于携带和运输。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束裹在无边的天幕中,静静闪烁。”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图书馆,书架上堆满了束裹的古籍,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香的味道。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ndle”或“wrap”,但“束裹”更强调了紧密和保护的意味。
“束裹”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用于描述物理上的包裹行为,还可以用来比喻心理上的束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裹】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包,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裹,缠也。 、 《穆天子传》-朱三百,裹。 、 《管子·君臣》。注:“谓财货所苞裹而藏也。”-富之以国裹。 、 《吕氏春秋·本生》。注:“犹囊也。”-无不裹也。 、 宋玉《高唐赋》-绿叶紫裹。 、 郭璞《江赋》-濯颖散裹。 、 《资治通鉴》-乃取蒙冲头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醊而哭之。
【组词】
裹束、 裹足、 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