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9:56
“池泽”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池塘和湖泊,即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水体,它们通常与周围的湿地、草地或森林等生态环境相连。字面意思是指水池和沼泽地带。
在文学作品中,“池泽”常用来描绘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观,如“碧波荡漾的池泽”。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池泽”来指代某个具体的水体,如“我们去那个池泽钓鱼吧”。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或地理学,“池泽”可能特指具有特定生态特征的水域。
同义词中,“湖泊”通常指较大的水体,“池塘”则指较小的水体,“水塘”介于两者之间。反义词则与“池泽”形成鲜明对比,代表干燥、高耸的地形。
“池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池”指的是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水池,“泽”则指沼泽或湿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合并使用,泛指各种水体。
在**传统文化中,池泽常被视为风水宝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池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议题。
“池泽”一词常带给人宁静、和谐的感觉,联想到清澈的水面、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宁静的自然环境。
在我的生活中,曾在一个乡村的池泽边度过了一个宁静的下午,那里的水清澈见底,周围是茂密的树木,让人感到非常放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池泽”:
碧波轻抚岸,池泽映晚霞。 鸟鸣声声远,心随水波遐。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的池泽,水面泛着金光,周围是轻轻摇曳的芦苇,耳边是水鸟的叫声,这样的场景能唤起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在英语中,“池泽”可以对应为“pond”或“lake”,但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可能没有像在**文化中那样丰富的象征意义。
“池泽”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具体的水体,还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
【池】
(形声。从水,也声。本义:水停积处)。
水塘。
【引证】
《广韵》-池,停水曰池。 、 《中文大辞典》-穿地畜水,圆者曰池,方者曰塘。 、 《诗·大雅·召》-池之竭矣。 、 《诗·小雅·无羊》-或饮于池。 、 《礼记·月令》。注::穿地通水曰池。”-毋漉陂池。 、 《周礼·雍氏》。注:“谓陂障之水道也。”-掌沟渎浍池之禁。 、 《国语·周语》-囿有林池。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组词】
游泳池;池苑、 池阁
2.
【泽】
(形声。从水。睪(yì)声。本义::光泽,润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泽,光润也。 、 《礼记·曲礼》-共饭不泽手。 、 《礼记·少仪》-泽剑首。 、 《考工记·慌氏》-实诸泽器。 、 《荀子·礼论》-顺非而泽。 、 《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 、 《素问·经络论》-热多则淖泽。 、 《素问·玉机真藏论》-色沃不泽。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色泽莹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根色鲜泽。 、 王安石《太古》-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
【组词】
泽雨、 泽器、 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