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4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42:49
枪决:字面意思是指使用枪械对某人进行处决,通常是在法律程序下对犯有严重罪行的个体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
枪决一词源自军事术语,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逐渐成为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在历史上,枪决曾是一种常见的死刑执行方法,但随着人权观念的提升和法律的改革,许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或改变了执行方式。
在某些文化中,枪决被视为对严重罪行的严厉惩罚,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正义。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对人权的重视,枪决和其他形式的死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对。
枪决一词通常带有一种严肃、冷酷和悲剧的情感色彩。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死亡、恐惧和不可逆转的后果,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正义、道德和人性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枪决这一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讨论法律、历史或军事话题时。例如,在观看有关战争或法律审判的纪录片时,可能会听到这一词汇。
在诗歌中,枪决可以被用来象征终结或不可避免的命运:
“在黎明的寂静中,枪声划破了天空, 终结了一个灵魂,留下了无尽的哀伤。”
枪决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的军事照片、严肃的法庭场景或紧张的战场氛围。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枪声的回响和随之而来的沉默。
在不同文化中,执行死刑的方式各异,枪决在某些国家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死刑执行方式,而在其他国家则被废除或改为其他方式,如注射死刑。
枪决这一词汇在语言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一个引发深层次思考的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枪决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和情感。
1.
【枪】
(形声。从木,仓声。本义: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引证】
《说文》。按,歫人之械也。-枪,歫也。 、 《苍颉篇》-枪,谓木两 头锐者也。 、 《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 、 《国语·齐语》。注:“桩也。”-挟其枪刈耨刈。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铁骑突出刀枪鸣。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枪刺应元。
【组词】
红缨枪;枪缨
2.
【决】
(形声。从水,夬(guài)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河渠书》-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 《说文》-决,行流也。 、 《说文通训定声》-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 、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 《孟子》-决之东方而东流。 、 《汉书·沟洫志》-治水有决河深川。 、 《韩非子·初见秦》-决水而灌之。 、 《史记·秦始皇纪赞》-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 《韩非子·五蠹》-鲧禹决渎。 、 、
【组词】
决江、 决汩、 决子军、 决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