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7:24
常言:通常指的是人们经常说的话,即俗语、谚语或格言。这些话语通常简洁而富有哲理,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常言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创造和积累这些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常言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功能——传递经验和智慧——始终未变。
常言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文化中,常言往往与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相结合,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常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反应和联想,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人联想到感恩和回报的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长辈用常言来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常言:“岁月如梭,常言道,珍惜当下每一刻。”
常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让人联想到勤奋学*的场景,以及书籍和知识的海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被称为“proverb”或“saying”,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与中文的“事实胜于雄辩”有相似的含义。
常言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也传递了人类共同的智慧和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常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1.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