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5:4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5:49:29
兽类: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属于动物界中的哺乳动物,尤其是那些非人类的、通常被认为是野生的或未被驯化的动物。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指任何非人类的动物。
“兽类”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所有动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聚焦于哺乳动物,特别是那些野生的、未被驯化的种类。
在许多文化中,兽类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在**文化中,龙和凤凰等神话中的兽类象征着吉祥和权力。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常常象征勇气和力量。
“兽类”这个词可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野性的好奇。它也可能唤起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野生动物园观察兽类的经历,这种体验能够加深对自然界和生态平衡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兽类”来描绘自然的原始美:
在森林的深处,兽类们自由地舞蹈,
它们的脚步轻盈,如同自然的旋律。
观看野生动物纪录片或参观动物园时,可以看到兽类的生动形象,听到它们的叫声,这些都能增强对“兽类”这一词汇的感官体验。
在不同语言中,“兽类”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beast”或“wild animal”,法语中的“bête”等。
“兽类”这一词汇不仅在生物学上有其特定的含义,在文化和文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并激发我们对生态保护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兽类”这一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并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1.
【兽】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引证】
《说文》-兽,守备者。 、 《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 、 《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兽毛虫总号。 、 《周礼·庭氏》注-兽,狐狼之属。 、 《周礼·兽人》-大兽公之。 、 《诗·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 曹操《却东西门行》-猛兽步高岗。 、 《战国策·齐策》-兽同足者而俱行。 、 《淮南子·说山训》-山有猛兽。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深而兽往之。
【组词】
兽目、 兽工、 兽人、 兽骇、 兽吻、 兽臣、 兽头大门、 兽铤
2.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