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4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44:07
兵强马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士兵强健,马匹肥壮。基本含义是指军队战斗力强,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能够打胜仗。
兵强马壮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军事力量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因此,兵强马壮 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常被用来形容国家的强大和安定。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力量、胜利和安全感。在表达时,它能够传递出一种信心和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建设活动中听到领导用“兵强马壮”来形容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鼓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兵强马壮气如虹,战鼓雷鸣震九重。 铁骑奔腾踏敌阵,旌旗猎猎映苍穹。”
想象一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军队行进在战场上,战鼓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壮观的画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ell-equipped and strong army",但缺乏兵强马壮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兵强马壮 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实际使用中也非常灵活。它不仅能够形容军事力量,还能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团队、组织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时孔明~,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要出师。
安重荣的父亲是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石敬瑭起兵太原,派副将张颖潜入振武,请安重荣举兵协助。安重荣投奔石敬瑭,由于石敬瑭成为契丹的儿皇帝,安重荣得到吐蕃兵强马壮的支持,自立为王,率军进攻汴京,被晋军所杀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3.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4.
【壮】
(形声。从士,爿(pán)声。本义:人体高大,肌肉壮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壮,大也。 、 《广雅》-壮,健也。 、 《方言》-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 、 《礼记·曲礼》-三十曰壮。 、 《史记·项羽本纪》-壮士,赐之卮酒。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 、 《逸周书》-男气壮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壮哉我中国少年。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三小姐长远勿见,好像壮仔点哉。
【组词】
壮浪、 壮盛、 壮勇、 壮武、 年轻力壮;兵强马壮;壮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