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2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5:23
词汇“使令”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命令或指使某人做某事。它强调的是一种权威性的指示或要求,通常涉及到上下级关系或某种权力结构。
“使令”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使”意味着派遣或指使,“令”则意味着命令或法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了其权威性和正式性的特点。
在**传统文化中,“使令”常常与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相联系,强调服从和尊重权威。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可能更多地与正式和权威的场合相关。
“使令”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严肃和权威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命令。它可能引起一种责任感或压力感。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工作中接到过上级的使令,那种必须立即执行且不能有任何偏差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在诗歌中,可以将“使令”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力量,如“风之使令,吹散了云的忧愁”。
视觉上,“使令”可能让人联想到军队中的指挥官或法庭上的法官,形象严肃而权威。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严厉的口令声或正式的宣读声。
在英语中,“使令”可以对应为“order”或“command”,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都强调了权威和正式性。
“使令”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明确的权威性和正式性,适用于需要强调命令和指示的场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正确使用场景对于准确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1.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