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3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33:24
恒例:指长期形成的、固定不变的惯例或规则。字面意思为“恒久不变的例子”,强调某种行为或做法的持续性和不变性。
恒例一词源于汉语,由“恒”和“例”两个字组成。“恒”意为持久不变,“例”意为例子或惯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恒例”一词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
在*文化中,恒例常与传统俗和家族规矩相关联,强调稳定性和传承性。在社会生活中,恒例有助于维持秩序和规范行为。
恒例一词给人以稳定、可靠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传统、秩序和规律。在表达中,使用恒例可以增强语句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在个人生活中,恒例可能体现在日常*惯或家庭传统中。例如,每年春节回家团聚已成为我家的恒例,这种恒例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诗歌: 恒例如山,岁月静好, 家族传承,代代相传。 春节团圆,笑声满堂, 恒例不变,情感绵长。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家族成员围坐在一起,遵循着传统的节日*俗,这种恒例的场景给人以温馨和安定的感觉。 听觉联想:听到“恒例”一词,可能会联想到传统节日的鞭炮声或家族聚会时的欢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恒例的概念普遍存在,但具体表现和重视程度各异。例如,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传统,也是一种恒例,但在具体*俗和庆祝方式上与**春节有所不同。
恒例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还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秩序与规范。通过对恒例的学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特定文化背景,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恒】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恒,常也。 、 《易·序卦传》-恒者,久也。 、 《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 、 《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求其恒。
【组词】
恒牙、 恒风、 恒舞、 恒制
2.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