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9:31
“搅脑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力思考,绞尽脑汁,形容非常努力地思考问题,通常用于描述在解决问题或创作时所付出的巨大脑力劳动。
在文学作品中,“搅脑汁”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难题时的苦思冥想,如侦探小说中侦探破解谜题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调侃某人在某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思考,但仍未找到解决方案。在专业领域,如科研或工程设计中,这个词组则体现了专业人士在攻克技术难题时的专注和努力。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情境的适用性,例如“绞尽脑汁”更强调思考的深度和难度,而“费尽心思”则侧重于思考的广度和全面性。
“搅脑汁”这个词汇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比喻,将大脑比作需要搅拌的液体,以形象地描述思考的活跃和深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勤奋和智慧被高度推崇,因此“搅脑汁”这样的词汇体现了对知识和努力的尊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和解决问题的重视。
“搅脑汁”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同情,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努力但可能面临挑战的形象。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深夜灯火通明的书房,或是专注思考的面孔。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准备重要考试时使用“搅脑汁”来形容自己复*时的状态,感觉非常贴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搅脑汁,诗句如泉涌。”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专注思考的人,眉头紧锁,手指轻敲桌面。听觉上,可能是深夜书房中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ack one's brains”,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有所不同。
“搅脑汁”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思考的过程,还传达了对知识和努力的尊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1.
【搅】
(形声。从手,觉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搅,乱也。 、 《诗·小雅·何人斯》-袛搅我心。
【组词】
搅攘、 搅恼、 搅家精、 搅尸灵
2.
【脑】
(形声。本义:脑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囟头会匘盖也。字亦作腦。-匘,头髓也。从匕,匕,相比著也。巛象发,囟象脑形。 、 《考工记·弓人》-蹙于(脑)而休于气。 、 《素问·五藏生气篇》。注:“脑为髓海。”-其荣发也。 、 《春秋元命苞》-人精在脑。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盐其脑,是以惧。
3.
【汁】
(形声。从水,十声。本义:含有某种物质的液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汁,液也。 、 《左传·哀公三年》。释文:“北土呼汁为瀋。”-拾瀋。 、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亨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组词】
汁子、 汁滓、 汁献、 墨汁;豆汁;胆汁;茄汁;酸橙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