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6:05
攻心扼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攻击敌人的心脏和咽喉,比喻采取最有效的手段直接打击敌人的要害。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策略的精准和效果的致命。
在文学作品中,攻心吭 常用来形容军事或政治斗争中的高明策略,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曹操的策略就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政治分析中,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同义词:直捣黄龙、一针见血、击中要害 反义词:隔靴搔痒、无的放矢
攻心吭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军事策略,强调直接攻击敌人的要害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政治、商业等。
在传统文化中,攻心吭** 体现了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通过精准的策略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策略性和决断力的感觉,联想到的是智谋和果断的行动。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策略和智慧的赞赏。
在个人经历中,攻心吭 可能用于描述在某个项目或比赛中,通过精准的策略取得成功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智者攻心吭,
策略如利箭,
直击敌心脏,
胜利在眼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将军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士兵们按照他的指令精准打击敌人的要害。在音乐上,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增强这种策略和决断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rike at the heart" 或 "hit where it hurts",虽然不如攻心吭那样具有文化和语言的独特性,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攻心吭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体现了策略的精准,还强调了效果的致命。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扼】
(形声。从手,厄声。本义:抓住;掐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搤,捉也。 、 《汉书·李陵传》-力扼虎,射命中。 、 《后汉书·荀彧传》-搤其喉而不得进。 、 《汉书·娄敬传》-不搤其亢。 、 《汉书·扬雄传》-搤熊罴。 、 《广雅·释诂三》-搤,持也。
【组词】
扼虎、 扼吭拊背、 扼襟、 扼臂
4.
【吭】
出声,发言
【组词】
吭声、 吭哧、 吭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