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5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59:58
惊恐失措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极度恐惧而失去正常的应对能力,不知所措。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或极端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
“惊恐失措”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心理状态描述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特定心理反应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对于情绪的控制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被视为重要的个人品质。因此,“惊恐失措”这个词汇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期望。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紧急情况下的混乱和无助。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在类似情境下的自我表达和行为选择。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考试、面试或其他重要场合感到“惊恐失措”的时刻,这种体验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黑暗如潮,/ 惊恐失措的灵魂在呼啸。/ 星光点点,指引方向,/ 冷静的心,终将照亮前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迷失方向,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急促的呼吸声或心跳声,增强紧张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nic-stricken”或“paralyzed with fear”,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情感和状态,但在表达上有所不同。
“惊恐失措”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情绪反应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措】
(形声。从手,昔声。本义:放置,安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措,置也。 、 《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 、 《礼记·中庸》。疏:“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也。”-学之弗能,弗措也。 、 《汉书·文帝纪》。师古曰:“措,置也。民不犯法,无所刑也。”-几致刑措。
【组词】
措置、 措身、 措手、 措手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