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17:3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17:38:51
时政: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当前的政治情况”,它通常指的是与国家或国际政治相关的最新动态、**、政策和趋势。时政涵盖了政府决策、政治活动、国际关系、选举、法律变革等多个方面。
时政这个词源于汉语,由“时”和“政”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时”指时间或时代,“政”指政治或政府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当前的政治情况。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时政的意义和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一些国家,时政新闻可能被视为公民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而在其他地方,时政可能被视为敏感话题,受到更多的审查和限制。
对于许多人来说,时政可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担忧、兴奋、愤怒或希望。它也可能与特定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或个人价值观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时政可能影响我们的决策,如投票选择、消费行为或职业规划。例如,一个关于环境政策的时政新闻可能会促使某人选择购买环保产品。
在诗歌中,时政可以作为一个隐喻,用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看法或批评。例如:
在这动荡的时政海洋中, 我们是漂泊的船只,寻找着方向。
时政可能与新闻播报的声音、政治**的场景或政府建筑的外观相关联。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人们对时政的直观印象。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时政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current affairs”或“political news”与汉语中的“时政”有相似的含义,但在具体的使用和关注点上可能存在差异。
时政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政治现实,也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时政相关的词汇是提高政治素养和参与公共讨论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学时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