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3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33:22
“东瓯”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古代**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部落或国家,主要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一带。在古代文献中,“东瓯”常被用来指代这一地区的居民或其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东瓯”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东南沿海的风土人情,增添历史感和地域特色。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历史、地理或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东瓯”一词源自古代对东南沿海部落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特定地理区域和文化群体。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一词汇保持了其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
在*的历史文化中,“东瓯”代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包括其语言、俗、艺术和工艺等。这一地区的文化对周边乃至更远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
提到“东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丰富的海洋文化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这种联想可能激发对历史的好奇和对文化多样性的欣赏。
(由于这是一个专业术语,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在学*和研究中,了解“东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于深入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是必要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海上贸易的诗歌时,可以这样使用:“东瓯的帆影,穿越波涛,载着瓷器与丝绸,连接东西的梦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东瓯地区古代渔村和海上贸易的画面。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具有东南沿海特色的传统音乐,如渔歌或船歌。
(由于“东瓯”是一个特定地理和文化区域的名称,其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常见,因此跨文化比较可能不太适用。)
“东瓯”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词汇,对于理解*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和欣赏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瓯】
(形声。从瓦,区(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瓯,小盆也。 、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 、 《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组词】
瓯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