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9:16
咬啮: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用牙齿咬或啃,通常用来描述动物用牙齿对物体进行破坏的行为。在比喻意义上,它可以指某种力量或因素对某物造成持续的损害或侵蚀。
“咬啮”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形和发音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咬啮”来描述动物行为的记录。
在某些文化中,“咬啮”可能与贪婪或破坏性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仅仅是一个描述性词汇。
“咬啮”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痛苦或破坏,因此在情感上可能带有负面色彩。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宠物咬啮家具的情况,这时“咬啮”就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狼,咬啮着青春的枝桠,留下斑驳的痕迹。”
想象一只小动物咬啮硬壳果实的声音和画面,可以带来一种生动的感觉。
在英语中,“gnaw”一词与“咬啮”有相似的含义,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侧重于持续的、缓慢的破坏行为。
“咬啮”这个词汇在描述物理行为和比喻意义上都非常有用,它能够传达出一种持续的、深入的破坏或侵蚀的感觉。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咬】
(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同本义。
【引证】
《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易子而咬。
【组词】
咬姜呷醋、 咬牙关、 咬瓦、 咬定牙根、 咬钉嚼铁
2.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