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1:3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1:35:10
圯上老人: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桥上的老人”。在古代文学中,它常常用来指代智慧、经验丰富的老人,或者是在桥上遇到的有特殊教诲的老人。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等,圯上老人常被描绘为智者,给予主角重要的指导或启示。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常用,但在某些文学爱好者或研究者的交流中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文学研究等领域,圯上老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被用来探讨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智慧传承。
同义词:智者、贤者、 反义词**:愚者、无知者
词源:圯上老人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的张良与圯上老人的故事。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代表智慧和经验的传承。
在古代**社会,圯上老人象征着智慧和经验的传承,是社会文化中尊老敬贤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于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探讨。
情感反应:圯上老人给我带来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情感,因为它代表了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联想:联想到古代智者的形象,以及他们在桥上给予主角启示的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圯上老人这个词汇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中,它让我思考智慧和经验的传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桥上风起,老人伫立,
智慧之光,穿越时空。
圯上老人,启迪心灵,
岁月长河,传承不息。
视觉联想: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古桥上,背景是流动的河水,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 听觉联想:可以联想到古筝或古琴的悠扬音乐,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深远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象征可能是“智者”或“贤者”,如希腊神话中的“智者奥德修斯”,他们在故事中扮演着给予主角智慧和指导的角色。
圯上老人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代表了智慧和经验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用来探讨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智慧传承。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1.
【圯】
橋。
【引证】
《史记》-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後來沿称該桥为圯。
【引证】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我來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2.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3.
【老】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引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 、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 、 《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 、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 《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 、 《后汉书》-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组词】
老钝、 老家人、 老院子、 老丹青、 老行、 老姐、 老杜、 老羸、 老口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