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0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04:42
“以色事人”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是指以美色来取悦或服务于他人,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种行为是出于不正当的目的,如为了获得权力、地位或财富等。
在文学作品中,“以色事人”常用来描述女性角色为了生存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自己的美貌。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自己尊严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中性别角色的不平等。
“以色事人”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色”指的是美貌或姿色,“事”则是服务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利用美色达到目的的特定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以色事人”常常与女性地位低下和性别歧视联系在一起。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和性别不平等的现实。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牺牲个人尊严和道德底线以换取利益的行为。它可能引发对不公正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个人价值观的审视。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例如,在职场中,如果有人为了升职而过度讨好上司,可能会被同事私下里用“以色事人”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将“以色事人”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红颜*命自古传,
以色事人非所愿。
世间多少无奈事,
皆因权势与金钱。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女性,穿着华丽的服饰,面带微笑却内心苦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戏曲中哀怨的唱腔,表达出无奈和悲哀。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one's charm to manipulate”或“trading on one's look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涉及到利用个人魅力或外貌来达到目的的概念。
“以色事人”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别不平等,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权力和利益交换问题。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现代语境中批判性地思考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
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色】
3.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