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0:33
“不见舆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看不见车上的柴薪”。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连车上的柴薪都看不见,那是因为他没有使用自己的视力。这个成语比喻的是那些对明显的事物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忽视明显事实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不见舆薪”常用来讽刺那些故意忽视明显问题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问题或政治话题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批评某些人的盲目或故意忽视。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认知偏差或选择性注意的现象。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与“不见舆薪”在强调忽视或察觉的程度上有所不同。
“不见舆薪”源自《孟子》,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对明显事物的忽视——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对社会问题或个人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人。在社会讨论中,它提醒人们要正视问题,不可逃避。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对问题的忽视或逃避。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或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对工作中的明显问题“不见舆薪”,这种态度最终影响了团队的整体表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有人却对绿意‘不见舆薪’。”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辆满载柴薪的车前,却声称看不见任何东西。听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对批评或建议充耳不闻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ing a blind eye”,意为故意忽视或视而不见。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很常见,用来描述类似的行为。
“不见舆薪”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正视问题和现实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批评那些忽视明显事实的行为。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在自己的表达中灵活运用。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
3.
【舆】
(形声。从车,舁(yú)声。本义:车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车中受物之处。-舆,车舆也。 、 《考工记》-舆人为车。 、 《潜夫论》-木材…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
4.
【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薪,荛也。 、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收秩薪柴。 、 《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薪蒸材木。 、 《诗·小雅·无羊》-以薪以蒸。 、 《管子·轻重甲》-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 、 《礼记·曲礼》-某有负薪之忧。 、 《孟子》-毁伤其薪木。 、 《聊斋志异·狼三则》-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组词】
薪火、 薪桂、 薪柴、 薪樵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唐纪》-负薪刍助之。 、 宋·苏洵《六国论》-抱薪救火。
【组词】
薪采、 薪桂、 薪蒸、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