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8:31
折罪(zhé zu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某种行为或方式来减轻或抵消罪行或过错。它通常指的是通过善行、忏悔或其他方式来弥补过去的错误,以期获得宽恕或减轻惩罚。
折罪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同义词:
反义词:
折罪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折”有减轻、抵消的意思,“罪”指罪行或过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表达通过某种方式来减轻或抵消罪行的常用词汇。
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折罪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和道德体系中。例如,教中的忏悔和赎罪,**中的因果报应和修行,都体现了折罪的概念。在社会层面,折罪也与法律体系中的赔偿和补偿机制相关。
折罪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责任、悔改和救赎。在个人层面,折罪可能激发人们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未来行为的重新规划。
在个人生活中,折罪可能体现在对过去错误的反思和弥补上。例如,一个人可能通过帮助他人或参与公益活动来折罪,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外界的认可。
在诗歌中,折罪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思:
在悔恨的深渊中,我寻找着折罪的光芒,
每一步善行,都是对过往的救赎。
折罪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教堂的忏悔室、寺庙的香火,或是法庭上的判决。在视觉上,它可能与庄重的仪式、沉重的表情和虔诚的姿态相关。在听觉上,它可能与忏悔的低语、祈祷的钟声和法庭的宣判声相关。
在不同文化中,折罪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赎罪和忏悔是常见的表达方式;而在东方文化中,修行和因果报应则更为突出。尽管具体形式不同,但核心概念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过去的错误。
折罪是一个深刻且多维的词汇,它不仅涉及语言的层面,还与文化、*和社会伦理紧密相关。通过对折罪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错误和罪行的态度,以及对救赎和宽恕的追求。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折罪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外界的和谐。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