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1:42
“激起公愤”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引发公众的愤怒或不满。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个行为、**或言论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反对和愤怒情绪。
在不同语境下,“激起公愤”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激起公愤”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较长,其结构和意义相对稳定。其中,“激起”意味着引发或挑起,“公愤”则指公众的愤怒。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在**文化中,“激起公愤”通常与正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相关联。公众的愤怒往往被视为对不公正行为的自然反应,也是社会监督和改革的动力。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愤怒、抗议和不满。它也可能引发对正义和公平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个或行为“激起公愤”,人们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或请愿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在诗歌中,可以将“激起公愤”融入对社会不公的描绘,如:
当不义的阴影笼罩大地,
激起公愤的火焰在心中燃烧。
我们呐喊,我们抗争,
为了那一线光明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举着标语牌,脸上带着愤怒的表情,背景是抗议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抗议的口号声和鼓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rouse public outrage”或“spark public indignation”,它们在语义和用法上与“激起公愤”相似,但可能在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
“激起公愤”这个词汇在描述社会现象和表达公众情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社会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日军的暴行~,人们奋起反抗。
1.
【激】
(形声。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激,水碍袤疾波也。 、 《孟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 《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 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
【组词】
激激、 激浪、 激射
2.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
3.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4.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