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4:19
“弃捐”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放弃、抛弃或搁置某物或某事。它传达了一种不再继续或不再关心的态度。
在文学中,“弃捐”常用于描述人物对某物的放弃,可能带有情感上的失落或决绝。在口语中,它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示对某事的放弃或不再关注。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它可能指放弃某个项目或计划。
同义词:放弃、抛弃、搁置、丢弃 反义词:保留、坚持、维持、继续
同义词中,“放弃”强调不再继续,“抛弃”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搁置”指暂时放置,“丢弃”则强调彻底丢掉。反义词中,“保留”指保持不变,“坚持”表示持续努力,“维持”指保持现状,“继续”表示不中断。
“弃捐”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弃”和“捐”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放弃或抛弃的意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
在**文化中,“弃捐”常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涉及放弃或抛弃的行为。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与个人或组织的决策相关,如放弃某个项目或计划。
“弃捐”一词可能引发失落、无奈或决绝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放弃某物的痛苦或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的情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弃捐某个长期计划的情况,因为现实条件不再允许我继续。这种决定虽然艰难,但也让我意识到适时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弃捐”:
月光下,我弃捐了旧日的梦想,
如同弃捐一片枯萎的叶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海边,将手中的物品抛入海中,象征“弃捐”。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海浪的声音,象征着放弃后的宁静。
在英语中,“弃捐”可以对应“abandon”或“discard”。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词汇的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放弃或抛弃的概念。
“弃捐”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放弃的行为,还蕴含了背后的情感和决策过程。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其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