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3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39:44
兴致勃勃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兴趣和精神都非常高涨,充满热情和活力。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对某件事情非常感兴趣,情绪高昂,积极参与。
"兴致勃勃"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兴致"指的是兴趣和情绪,"勃勃"表示旺盛和充满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人的积极情绪和热情。
在**文化中,"兴致勃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阳光明媚的日子和充满活力的场景。它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充满热情地参与各种活动。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我计划一次旅行或参与一个新项目时,我总是兴致勃勃地准备和规划,这种积极的态度帮助我更好地享受过程并取得成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兴致勃勃,踏青去,心随花开。”
联想到阳光下的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的画面,或是欢快的音乐节拍,都与"兴致勃勃"的氛围相契合。
在英语中,"enthusiastic" 和 "eager" 可以对应"兴致勃勃"的意思,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积极和热情的情感。
"兴致勃勃"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好地表达积极和热情的情绪。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全班同学早就集合好,~地向野游地进发了。
1.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2.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
3.
【勃】
(形声。从力,孛(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勃,排也。 、 《广雅》。今苏俗语以力旋转物曰勃。-勃,展也。
【组词】
勃郁、 勃屑
兴起;旺盛。
【引证】
马融《长笛赋》-气喷勃以布覆兮。 、 《广雅》-勃勃,盛也。 、 《荀子·非十二子》。注:“兴起貌。”-勃然平世之俗起焉。
【组词】
蓬勃、 勃腾腾、 勃勃
4.
【勃】
(形声。从力,孛(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勃,排也。 、 《广雅》。今苏俗语以力旋转物曰勃。-勃,展也。
【组词】
勃郁、 勃屑
兴起;旺盛。
【引证】
马融《长笛赋》-气喷勃以布覆兮。 、 《广雅》-勃勃,盛也。 、 《荀子·非十二子》。注:“兴起貌。”-勃然平世之俗起焉。
【组词】
蓬勃、 勃腾腾、 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