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1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17:43
场面人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体、善于交际、能够掌控局面的人。字面意思是指那些在特定场面或场合中能够游刃有余、处理得当的人。
在不同的语境中,“场面人”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场面人”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现代,主要是在社交文化发展起来后逐渐形成的词汇。随着社会交往的复杂化,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和含义也在不断演变。
在传统文化中,善于交际、能够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得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场面人”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积极的含义。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能够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人。它也可能让人想到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色、能够赢得他人尊重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被称为“场面人”的人,他们在聚会或活动中总是能够轻松地与人交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场面人”比喻为在生活的舞台上表演出色的演员:
他如舞台上的明星, 在生活的聚光灯下, 从容不迫,风度翩翩, 是那掌控全场的场面人。
想象一个宴会场景,一位“场面人”正在与多位宾客交谈,他的举止优雅,言谈得体,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优雅的音乐和精致的餐具。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ocialite”或“people person”,它们都指的是那些善于社交、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色的人。
“场面人”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含义,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社交能力的描述,也是对其在特定场合中表现的一种认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社交场合中的交流技巧。
1. 【场】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