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4:29
枯窘(kū jiǒng)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枯”和“窘”。其中,“枯”通常指植物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燥、无生气,或者比喻事物失去活力、生机;“窘”则指处境困难、缺乏资源或面临困境。结合起来,“枯窘”形容的是一种极度缺乏活力和资源的困境状态,常用来描述环境、经济、精神等方面的贫瘠和困难。
“枯窘”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枯”和“窘”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没有特别复杂的演变过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枯窘之民”的描述,意指生活困苦的百姓。
在**传统文化中,“枯窘”常与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负面情境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困境的深刻认识和无奈。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资源分配不均或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枯窘”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荒凉、绝望和无助。在文学创作中,它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悲剧氛围。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描述家乡经济发展缓慢或个人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时使用“枯窘”这个词。例如,“我的家乡因为资源枯窘,发展一直很缓慢”。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枯窘的心田,渴望一场春雨的滋润,唤醒沉睡的梦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rren”或“impoverished”,它们分别强调了贫瘠和贫困的状态,但不一定包含“枯窘”所特有的那种深刻的精神或情感层面的困境。
“枯窘”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贫瘠,还触及了精神和情感的深层次困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枯窘”可以增强文本的情感深度和艺术效果。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窘】
(形声。从穴,君声。本义:生活或处境困迫,没有办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窘,迫也。 、 《诗·小雅·正月》。传:“困也。”-又窘阴雨。 、 《离骚》-夫唯捷径以窘步。 、 贾谊《服鸟赋》-窘若囚拘。 、 《列子·黄帝》-窘于饥寒。 、 《汉书·郭解传》-贼窘自归。 、 《齐民要术·序》-穷窘之来,所由有渐。 、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组词】
窘极、 窘冗、 窘辱、 窘涩、 窘穷、 窘敝、 窘暴、 窘乏、 窘匮、 窘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