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0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05:37
外逸层(Exosphere)是地球大气层的最外层,位于热层之上,其范围从大约500公里延伸到大约10,000公里以上的高度。在这一层中,大气分子非常稀*,以至于它们可以逃逸到太空。外逸层中的分子由于缺乏碰撞,可以自由地向太空移动,因此这一层也被称为“逃逸层”。
在科学和天文学领域,外逸层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性地描述某种超越或逃脱的意象。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大气科学或太空探索时。
同义词:逃逸层、外大气层 反义词:对流层(Troposphere,地球大气层的最底层)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使用场合和专业性。例如,“逃逸层”更直接地强调了分子逃逸的特性,而“外大气层”则更侧重于描述其位置和结构。
“外逸层”一词源自希腊语“exo”(外部)和“sphere”(球体),直接翻译为“外部的球体”。这个词在20世纪中叶随着太空探索和大气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普及。
在现代社会,外逸层的概念与太空探索、卫星通信和气候科学紧密相关。它代表了人类对宇宙边界探索的极限,也是科技进步的象征。
外逸层可能让人联想到无限的宇宙、未知的探索和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它激发了对未来的想象和对科技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外逸层的概念可能出现在科普文章、科幻小说或太空主题的电影中。例如,讨论太空旅行或卫星技术时,可能会提及外逸层的作用和特性。
在诗歌中,外逸层可以被用作一个象征,代表超越现实界限的渴望和梦想:
在夜的深邃中,星辰闪烁,
外逸层的微光,引领我穿越虚空,
向那无垠的宇宙,展翅飞翔。
外逸层可能让人联想到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和遥远的星系。在视觉艺术中,可以通过描绘太空中的星云和行星来表现外逸层的概念。在音乐中,可以使用空灵的旋律和深邃的和声来传达外逸层的神秘和广阔。
在不同语言中,外逸层的翻译可能有所不同,但其科学定义和概念是普遍接受的。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外逸层被称为“Exosfera”,在法语中为“Exosphère”。
外逸层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在科学研究和太空探索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大气层的结构,也激发了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库,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它们,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逸】
(会意。从辵(chuò)兔。兔子善于奔逃。本义: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 、 《左传·桓公八年》。注:“逸,逃也。”-随侯逸。 、 《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马逸不能止。 、 《国语·郑语》。注:“逸,亡也。”-取之以逸逃于褒。 、 《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 、 《北史》-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组词】
逸犯、 逸亡、 逸窜、 逸盗、 逸禽、 逸马、 逸匪、 逸飞、 逸逃
3.
【层】
(形声。从尸,尸者象屋形,从屋省。本义:楼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层,重屋也。 、 刘孝绰《栖隐寺碑》-珠殿连云,金层辉景。
【组词】
层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