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4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47:31
“再从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家族关系的描述。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父亲的堂兄弟或表兄弟,即父亲的兄弟的儿子。在传统的**家族关系中,这种称呼用于区分不同的亲属关系,以便在家族中明确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
在文学作品中,“再从父”可能出现在描述家族历史或复杂人际关系的场景中,用以展现人物之间的血缘联系和社会地位。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的称呼如“堂叔”或“表叔”。在专业领域,如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中,可能会详细探讨这种亲属称谓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义词:堂叔、表叔 反义词:(在这一语境下,反义词不适用,因为“再从父”特指一种亲属关系)
“再从父”这一词汇源自**古代的家族制度,其中详细规定了各种亲属关系的称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族结构的简化,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传统或正式的场合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关系被高度重视,亲属称谓系统复杂且细致。“再从父”这一称谓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等级和秩序。
对于许多人来说,“再从父”可能唤起对传统家族文化和复杂亲属关系的联想,这种联想可能带有一定的怀旧或尊重的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在与家族成员的互动或家族活动中遇到需要使用“再从父”这一称谓的场合,尤其是在维护家族传统和礼仪时。
在创作一首关于家族历史的诗歌时,可以这样使用:“岁月流转,再从父的智慧,如古树根深,滋养着家族的每一片叶。”
想象一个家族聚会的场景,长辈们围坐一圈,其中一位被称为“再从父”的**在讲述家族的故事,这种场景可能带来温馨和传统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亲属称谓可能存在,但其具体称谓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称呼如“cousin”来泛指各种远近的亲属。
“再从父”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传统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和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并在适当的场合维护家族的礼仪和秩序。
1.
【再】
(会意。小篆:从一,冓(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再,一举而二也。 、 《周礼·司刺》-再刺再宥再赦。 、 《周礼·巾车》-樊缨十有再就。 、 《礼记·玉藻》-酒肉之赐弗再拜。 、 《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过言不再。 、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再战而烧夷陵。 、 《后汉书·张衡传》-再迁为太史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枪再击。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再则曰老大帝国。
【组词】
再录一堂、 再速、 再二、 再之、 再眠
2.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3. 【父】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本义:父亲)。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