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0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00:51
词汇“武两榜”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与科举制度相关。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武两榜”指的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分为“武举”和“武进士”两个等级。武举相当于文科的举人,武进士则相当于文科的进士。
“武两榜”一词源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该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有所体现。
在**古代社会,通过武两榜考试是成为武官的重要途径,代表着个人的武艺和军事才能,是家族荣耀的象征。
该词汇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武士、战场和荣耀,带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和英雄主义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该词汇较少直接应用,但在讨论历史、教育制度或家族传承时可能会提及。
在创作中,可以将“武两榜”融入到一个古代武士的故事中,展现其通过考试后的荣耀和责任。
结合古代武士的画像或战场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武两榜”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选拔武官的制度可能被称为“武士选拔”、“骑士考试”等,但具体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
“武两榜”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理解和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该词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选拔机制和文化背景。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3.
【榜】
船桨。
【引证】
《楚辞·涉江》。”-齐吴榜以击汰。
船。
【引证】
《广雅》-榜,船也。 、 李贺《歌诗篇》-催榜渡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