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0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6:16
词汇“泐失”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文献或特定领域。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泐失”的字面意思是指文字或记录的模糊、磨损或遗失,导致无法辨认或阅读。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石碑、竹简等载体上的文字因时间久远或保存不当而变得难以辨认。
“泐”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石头上的裂纹,引申为文字的模糊或磨损。随着时间的推移,“泐失”逐渐被更通俗的词汇所替代,如“磨损”、“遗失”等。
在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承非常重要,因此“泐失”一词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记录的重视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该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无情,以及人类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和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该词汇的应用场景非常有限,除非在特定的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泐失”用于描述某个古老传说的片段遗失,增添神秘感和历史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eroded text”(磨损的文字)或“lost record”(遗失的记录)可以传达相似的概念。
“泐失”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人类对历史记忆的重视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对语言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1.
【泐】
石头因风化遇水而形成的裂纹。
【引证】
《说文》-泐,水石之理也。
裂开;解裂。
【引证】
《周礼·考工记》-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2.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