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4:33
凝聚(níng j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某种力量使分散的物质聚集在一起。基本含义是指物质或力量通过内聚力、吸引力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团块。
凝聚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凝聚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凝”字原指液体变为固体,“聚”字指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凝聚”,用于描述各种形式的结合和聚集。
在中华文化中,凝聚常被用来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用于强调社区、团队或国家的团结和一致性。
凝聚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和温暖的,因为它与团结、合作和共同目标相关联。这个词可以激发人们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在个人生活中,凝聚可以体现在家庭、朋友或工作团队中。例如,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所有成员的努力和准备使得聚会成功,这就是凝聚力的体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凝聚成河,流淌在夜的静谧中, 星辰凝聚成诗,闪烁在梦的边缘。”
凝聚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群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或者是一滴水珠在叶尖凝聚成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合唱团的声音逐渐凝聚成和谐的旋律。
在英语中,凝聚可以对应词汇如“cohesion”或“condensation”,但这些词汇更多用于物理或化学领域。在社会和文化语境中,“unity”或“solidarity”更接近“凝聚”的含义。
凝聚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用于描述物理现象,也广泛应用于社会和文化领域。它强调了结合和团结的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凝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团结和合作的意义。
1.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
2.
【聚】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聚,会也。 、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 、 《史记·平帝纪》-聚曰序。 、 《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所止聚落化其德。 、 刘向《说苑》-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 枚乘《上书谏吴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组词】
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