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9:11
“嗔愤愤”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嗔”和“愤愤”两个字组成。其中,“嗔”表示生气、愤怒,而“愤愤”则强调愤怒的情绪非常强烈。因此,“嗔愤愤”整体上形容一个人非常生气、愤怒的状态。
“嗔”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表示生气、愤怒。而“愤愤”则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强调愤怒的程度。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嗔愤愤”这个词汇,用来形容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
在**文化中,愤怒被认为是一种负面情绪,需要适度控制。因此,“嗔愤愤”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中提醒人们要注意情绪管理,避免因愤怒而影响人际关系。
“嗔愤愤”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让人想到激烈的争吵、冲突和不愉快。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或不愉快的事情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失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嗔愤愤的情况。那时,我意识到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比如**或与朋友倾诉,以避免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嗔愤愤”来描绘角色的情感状态:
夜幕低垂,星光黯淡,
他嗔愤愤地踏过荒原。
心中的怒火,如烈焰般燃烧,
在寂静的夜里,回响着他的怨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urious”或“enraged”,它们都强调了愤怒的强烈程度。不同文化中对愤怒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嗔愤愤”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
通过对“嗔愤愤”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强烈愤怒情绪时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精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要学会管理和控制。
1.
【嗔】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引证】
《说文》-嗔,盛气也。从口,真声。 、 《礼记·玉藻》-盛气颠(嗔)实。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
3.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