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4:38
“打抱不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时,采取行动帮助受欺负的一方。基本含义是指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为弱者伸张正义。
在文学作品中,“打抱不平”常用来描述主人公的正义感和勇敢行为,如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常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不公平**的愤慨和想要介入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工作,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正义和援助的主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如“见义勇为”更侧重于行动的勇敢,而“打抱不平”则更强调对不公平的直接反应。
“打抱不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含义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汉语中,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正义和公平的传统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正义感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打抱不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对正义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社会不公面前勇于站出来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正义和无私的形象。它激励我在面对不公时也要有勇气站出来。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看到同学被欺负,我选择了打抱不平,帮助他解决了问题。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正义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黑暗的角落,正义的剑光闪烁,打抱不平的身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勇敢的人站在一群受欺负的人前面,背景是夕阳的余晖,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正义和希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up for justice”或“defend the weak”,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关于为正义和弱者发声。
“打抱不平”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正义和勇气的意义,并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扶正义,~,正是我们革命党我的本色。
大观园又聚会了,李纨负责组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姐妹在一起喝酒聊天。在酒席中,王熙凤诉说家难当难管,平儿帮不了什么忙。李纨则为平儿打抱不平,骂王熙凤酒后无德。众人纷纷大笑起来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