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7 23:2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7 23:25:17
“乌帽红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黑色的帽子和红色的裙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古代官员或士人的装束,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官员的帽子多为黑色,而士人或官员的夫人常穿红色裙子。
在文学作品中,“乌帽红裙”常用来描绘古代官员或士人的形象,营造一种古典和正式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古装剧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个时期的服饰风格。
同义词:官服、朝服(这些词汇也指代古代官员的正式服装,但不如“乌帽红裙”具体) 反义词:便服、常服(指日常穿着,与正式的官服相对)
“乌帽红裙”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服饰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具体的服饰风格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依然保留了其描述古代官员装束的基本含义。
在**文化中,黑色和红色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黑色常与权威、严肃相联系,而红色则象征喜庆和吉祥。因此,“乌帽红裙”不仅描述了一种服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
这个词汇给人以古典、庄重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官员的威严或是历史的厚重感。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看到过展示“乌帽红裙”的古代服饰,这让我对古代的服饰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员的诗时,我可以这样写: “乌帽红裙映朝霞,官步从容过市街。”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身着乌帽红裙的官员,在古街上缓缓行走,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能很好地传达出古代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可能不存在,因为它们与特定的历史和服饰文化紧密相关。
“乌帽红裙”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这样的成语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通过学和使用这样的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丝竹隐隐,载将来、一队乌帽红裙。天然风韵,映着柳陌斜曛。名姝也须名士衬,画舫偏宜画阁邻。
1. 【乌】
2.
【帽】
(形声。从巾,冒声。巾是丝织品,表示材料。字本作“月”,象帽形,又作“冒”。本义:帽子)。
同本义。
【引证】
《乐府诗集·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组词】
帽凭、 帽正、 帽襻儿、 礼帽、 帽套、 帽钉
3.
【红】
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同: 工
【引证】
《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 、 《汉书·董仲舒传》-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
4.
【裙】
(形声。从衣,君声。《说文》从“巾”。本义:下裳,古代男女都有下裳)。
古指下裳,今专指裙子。
【引证】
《说文》-裙,下裳也。 、 《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 《乐府诗集·陌上桑》-缃绮为下裙。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揽裙脱丝履。 、 唐·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血色罗裙翻酒污。
【组词】
连衣裙;连衫裙;围裙;短裙;超短裙;裙布钗荆、 裙袄、 裙门、 裙刀、 裙幄、 裙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