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0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08:32
弑逆: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杀害君主或尊长,是一种极端的叛逆行为。在古代**,这是一种严重的罪行,通常与背叛、谋反等概念相关联。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中,“弑逆”常用来描述那些篡位或杀害君主的历史。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通常出现在历史讨论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法学等领域,“弑逆”被用来专门指代那些涉及君主或高级官员被杀害的。
同义词:谋反、篡位、叛逆 反义词:忠诚、效忠、顺从
“弑逆”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弑”指杀害,特别是指杀害尊长;“逆”指反叛、不顺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意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弑逆”被视为极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违背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原则。这种行为不仅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也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和震惊。它让人联想到暴力、背叛和混乱。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很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可能会间接接触到。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动荡的诗时,可以使用“弑逆”来增强氛围:
王朝末日风雷动,
弑逆声中血雨腥。
忠魂不散千年恨,
江山易主梦难醒。
结合历史剧中的场景,如宫廷阴谋、暗杀场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弑逆”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历史中的“弑君”(regicide)与“弑逆”有相似的含义,都是指杀害君主的行为。
“弑逆”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它仍然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变迁。
1.
【弑】
(形声。从杀,式声。本义: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弑,臣杀君也。 、 《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礼记·明堂位》-君臣未尝相弑也。 、 《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组词】
弑虐、 弑君;弑母
2.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