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4:12
“丸散”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中医药领域。其中,“丸”指的是制成球状的药物,通常是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加入粘合剂制成的小球状制剂;“散”则是指粉末状的药物,可以直接服用或用水冲服。
在中医药领域,“丸散”是常见的药物形式,用于内服治疗各种疾病。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细腻或精致的状态,如“心思细腻如丸散”。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中医药相关话题时。
“丸散”一词源自中医药的传统制剂方式。在古代,药物的制备和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流程,丸散作为常见的药物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传统文化中,中医药占有重要地位,丸散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
提到“丸散”,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传统、自然和健康。它代表了中医药的温和治疗方式,给人以安心和信赖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患有慢性疾病,可能会选择中医药治疗,其中丸散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例如,家中长辈可能会根据中医师的建议,定期服用某种丸散来调理身体。
在诗歌中,可以将“丸散”比喻为细腻的情感或精巧的艺术品:
她的画笔下,色彩如丸散般细腻,每一笔都透露着深深的情感。
视觉上,“丸散”可能让人联想到精致的药丸和细腻的药粉,给人一种精致和专业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中药店中研磨药材的声音,或是服用丸散时的轻微声响。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药物形式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制备方式。例如,在西方草药学中,也有类似的粉末和丸状药物,但制备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丸散”作为一个中医药领域的专业词汇,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传统和特色,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丸】
(形声。反体指事。小篆是仄的反写。本义:小而圆的物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丸,圜也。 、 《庄子·达生》-五六月累丸二不坠。 、 《庄子·徐无鬼》-市南宜僚弄丸。 、 《后汉书·张衡传》-首衔铜丸。 、
【组词】
鱼丸;肉丸;丸熊、 丸丹、 丸散、 丸熊、 丸散膏丹
2.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