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09:23
词汇“制兵”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分析。
“制兵”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制造兵器”或“控制军队”。在古代,这可能指的是制造武器或管理军队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制兵”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争或军事管理的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出现,因为它不是一个日常用语。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来描述古代的武器制造或军队管理。
“制兵”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制造兵器或管理军队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在某些历史文献或军事研究中仍可见到。
在**古代,制兵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职能,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战争的胜负。因此,这个词汇承载着古代军事文化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提到“制兵”,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工匠的技艺,以及国家安全的重任。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严肃和沉重的情感。
由于“制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将“制兵”用于描述古代战争的场景,如:“铁锤敲响,制兵声声,铸就锋芒,守护边疆。”
提到“制兵”,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工匠在火光中锻造兵器的场景,以及金属敲击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制造武器”或“军队管理”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汇。
“制兵”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特定的语境和研究领域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1.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