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3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32:48
火筷子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用来夹取火炭或木柴的工具,通常由金属制成,形状类似于筷子,但更长且耐高温。基本含义是指一种用于生火或拨弄火堆的实用工具。
火筷子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火”和“筷子”两个词组成,反映了其功能和形状。在历史上,火筷子的材质和设计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用途保持不变。
在中国文化中,火筷子可能与家庭团聚、节日庆祝等温馨场景相关联,如春节期间家庭围坐火炉旁取暖。
火筷子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舒适和家庭氛围,也可能与户外活动和自然体验相关联。
在露营或烧烤活动中,火筷子是常用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控制火势和烹饪过程。
在诗歌中,火筷子可以被用来象征温暖和团结:
火筷子轻轻拨, 温暖家中聚。 炭火跳跃间, 亲情永不散。
想象火筷子在火堆中拨动的声音,以及火光映照下的金属光泽,带来一种温馨和宁静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工具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设计,但其基本功能相似,都是用于生火和控制火势。
火筷子作为一个实用工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在文化和情感层面具有象征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筷】
夹饭或其他东西用的一对细棍儿
【组词】
筷筒、 筷箧、 筷笼子、 牙筷、 竹筷、 碗筷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