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4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43:08
“使持节”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官职制度。字面意思是指被授予持节(一种象征权力的符节)的使者。在古代,持节是一种象征性的物品,代表的权威和使者的身份。因此,“使持节”指的是被**派遣,持有符节作为身份和权力象征的官员。
在文学作品中,“使持节”常用来描述古代官员的威严和使命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讲解、古装剧或相关学术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这个词汇用于精确描述古代官职和权力结构。
“使持节”源自古代**的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更多地用于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
在古代社会,“使持节”代表了皇权的延伸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体现。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是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关键词汇之一。
“使持节”给人以庄重、权威和使命感的联想。在个人情感上,可能会引发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在观看古装剧或阅读历史小说时,可能会频繁遇到“使持节”这个词汇,通过这些媒介,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其含义和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使持节”来描绘一位官员的威严和使命:
手持符节出帝京,
使命在身步履轻。
四方百姓皆仰望,
一纸诏书定乾坤。
结合古代**的服饰、符节和宫廷音乐,可以更好地视觉化和听觉化“使持节”的形象和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职和象征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罗马帝国的使节或中世纪欧洲的特使,虽然功能相似,但具体的象征物和仪式可能有所区别。
“使持节”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在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和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1.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2.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3.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