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5:13
“倚势挟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依靠某种势力或权力来威胁或控制他人。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描述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地位或权力来压迫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倚势挟权”常用来描绘那些滥用职权、欺压百姓的官员或权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利用自己的地位或关系来占他人便宜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权力结构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倚势挟权”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倚”、“势”、“挟”、“权”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倚势挟权”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与儒家倡导的“仁政”和“民本”思想相悖。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滥用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这个词汇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腐败、不公和压迫,引发负面情感。它提醒人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并倡导公正和透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一些人利用自己的地位或权力来欺压他人。这种行为不仅不道德,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倚势挟权”融入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权杖高举,阴影笼罩,
倚势挟权,民心寒。
公正何在,天理昭昭,
愿光明至,驱黑暗。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权贵手持权杖,压迫一群无助的百姓。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抗议的声音或悲愤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buse of power”或“exploiting one's posi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指滥用权力或地位来压迫他人。
“倚势挟权”这个词汇深刻揭示了权力滥用的现象,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保持警惕,倡导公正和透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至关重要。
行至郊外,撞见一个倚势挟权的葛彪,马踏死小生的母,又打死我的浑家。
1.
【倚】
(形声。从人,奇声。本义:斜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倚,依也。 、 《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 、 《史记·刺客列传》-倚柱而笑。 、 《韩非子·内储说下》-倚于郎门。 、 《韩非子·解老》-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 唐·柳宗元《三戒》-荡倚冲冒。 、 、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倚望、 倚身、 倚门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3.
【挟】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挟,俾持也。 、 《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鑮。 、 《管子·小匡》注-右掖曰挟。 、 《国语·吴语》-挟经秉枹。 、 《楚辞·天问》-何冯弓挟矢。 、 《战国策》-左挟弹,右摄丸。 、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 、 明·魏禧《大铁椎传》-骑马挟矢。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操刀挟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挟匕首。
【组词】
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