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4:42
拦索:字面意思是指用来阻挡或限制物体移动的绳索或链条。基本含义是在特定场合下用于控制或阻止某些行为或物体的移动。
拦索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用于军事防御的绳索或链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途扩展到民用领域,如交通管理和安全防护。
在某些文化中,拦索可能与边界和保护的概念相关联。例如,在一些**仪式中,拦索可能用于划分神圣与世俗的界限。
拦索可能引起限制和约束的联想,但也可能象征保护和安全。个人可能对拦索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取决于其具体的使用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拦索可能用于停车场的管理,确保只有付费的车辆能够进入。在个人经历中,拦索可能与安全措施相关,如在建筑工地工作时的安全体验。
在诗歌中,拦索可以象征生活中的障碍:
生命的长河中,拦索横亘,
是挑战,也是成长的契机。
拦索可能与金属链条的声音和坚固的金属外观相关联。在视觉上,拦索可能让人联想到坚固和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不同语言中,拦索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象征意义通常是相似的。例如,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arrier”或“chain”。
拦索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物理意义上用于阻挡和限制,还在文化和象征意义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拦索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限制和保护机制。
1.
【拦】
(形声。从手,阑(lán)声。本义:阻挡;遮拦)。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拦,遮拦也。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 声直上干云霄。
【组词】
拦关、 拦护、 拦门、 拦驾
2.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