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19:27
“倒载干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武器倒置装载,比喻停止战争,实现和平。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这里的“建櫜”指的是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象征着和平。
在文学作品中,“倒载干戈”常用来描绘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或者用来比喻国家间的和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国际关系或历史**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学或历史学,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战争与和平的转变。
“倒载干戈”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时期的实际行为,即将武器倒置存放,表示不再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比喻和平的实现,成为汉语中表达和平愿望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和平一直被视为最高的社会价值之一。因此,“倒载干戈”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宁、和谐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结束后的宁静,以及人们重建家园的希望和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国际新闻时使用过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个长期敌对的国家最终达成和平协议的情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倒载干戈,和平之花绽放,战火熄灭,星光重现夜空。”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战士们将武器倒置存放,周围是和平的景象,孩子们在田野上嬉戏。听觉上,可以想象和平的钟声响起,取代了战鼓和枪炮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y the hatchet”,意指放下武器,和解。这个短语也源自美洲原住民的*俗,他们会在和解时将斧头埋入地下,象征不再使用武器。
“倒载干戈”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表达和平愿望的词汇,也是中华文化中和平理念的体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能够简洁而深刻地传达和平的信息。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和平的价值,并在我的语言表达中融入了这一文化元素。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一戎而~,万国而混同文轨。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载】
(形声。本义:乘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载,乘也。 、 《易·暌》-载鬼一车。 、 《诗·小雅·縣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 《史记》-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 《乐府诗集·陌上桑》-宁可共载不。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载公子上坐。 、 清·方苞《狱中杂记》-载以来。
【组词】
搭载;载舟、 载车
3.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