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0:22
“火城”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因为某种原因(如气候、历史**、工业活动等)而与火或高温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基本含义可能包括:
“火城”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对特定地理或历史现象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可能有所扩展,从字面上的高温城市到象征性的意义。
在某些文化中,“火城”可能与神话或传说中的火焰之城相联系,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火城”可能让人联想到炎热、活力、危险或变革。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城市生命力的赞叹,或是对灾难后果的反思。
个人经历中,可能曾在某个被称为“火城”的地方生活或旅行,体验了那里的独特气候或文化。
在诗歌中,“火城”可以被用来描绘一个充满激情和变化的城市景象:
火城之夜,星火燎原, 热情如火,燃烧不息。 城市的脉搏,跳动在每一块砖石, 历史的火焰,照亮未来的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城市在夜晚灯火通明,如同火焰般闪耀;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激昂的节奏,如同城市的活力。
在不同文化中,“火城”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和使用情况。例如,在阿拉伯语中,可能用“مدينة النار”(Madinat al-Nar)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火城”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或气候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激发多样的联想和创造性的应用。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