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1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11:12
“得陇望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得到了陇地(今甘肃省一带),又希望得到蜀地(今四川省一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贪得无厌,得到了一样东西或达到了一个目标,又想要更多或更高的目标,永不满足。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贪心不足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总是想要更多。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人的欲望和满足感的问题。
同义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得寸进尺 反义词: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安于现状
“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是“既平陇,复望蜀”,描述的是东汉时期岑彭平定陇地后,又想进攻蜀地的故事。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人的贪心。
在**文化中,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而“得陇望蜀”则被视为一种负面的人格特质。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贪婪和不满足的批判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总是不满足、不断追求更多却忽视了现有幸福的人。它提醒人们要懂得珍惜和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总是不满足的朋友,他们总是在追求更好的东西,却忽视了身边的幸福。这时,我会用“得陇望蜀”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得陇望蜀心未已,知足常乐何处寻? 世间万物皆有度,贪得无厌终成空。”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陇地,目光却望向远处的蜀地,表现出一种渴望和贪心的状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种急切和不满足的语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意思是对未得到的东西总是抱有更高的期望,与“得陇望蜀”有相似的含义。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不满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知足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实践这一美德。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
刘秀当了皇帝后,西部巴蜀蜀王公孙述及陇西的隗嚣对东汉的威胁很大,光武帝建武八年,刘秀亲率大军讨伐隗嚣,隗嚣大败逃西域。刘秀命令大将实施他的“得陇望蜀”的计划,继而进攻巴蜀,势如破竹,消灭了蜀王,使巴蜀归汉
1.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2.
【陇】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龙声。本义:古地名。在今甘肃东部)。
即陇山。绵延于陕西、甘肃交界的地方。
【引证】
《说文》。沈涛注:“今本合三处互订,古本当作‘陇山,天水阪、大阪也。’”-陇,天水大阪也。
3.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4.
【蜀】
(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蛾蝶类的幼虫 同: 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蜀,葵中蚕也。 、 《诗·东山》。传:“桑蚕也。”-蜎蜎者蜀。 、 《管子·水池》-欲小则化为蚕蠋。 、 《韩非子》-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