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15
“爬耳搔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爬弄耳朵,用手指搔弄脸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焦虑、烦躁或者思考问题时的一种不安定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在紧张的情节中,人物可能会“爬耳搔腮”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难题时的焦虑表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情绪下的行为反应。
同义词:抓耳挠腮、坐立不安 反义词: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爬耳搔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人物行为细节的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焦虑或思考状态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情绪和行为之间关系的观察。它强调了行为作为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这在许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压力大或者面临重要决策时的那种焦虑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准备一个重要演讲时感到非常紧张,那时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爬耳搔腮”,这个成语准确地描述了我的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思绪如潮,爬耳搔腮,心事重重。”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不时地用手爬弄耳朵和搔弄脸颊。听觉上,可能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cratching one's head”(挠头),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类似的困惑或焦虑的情绪。
“爬耳搔腮”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用来描述人们在压力或焦虑下的行为反应。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的情绪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话,我是和不是东西之流开开玩笑的,要使他爬耳搔腮,热剌剌的觉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
1.
【爬】
(形声。从爪,巴声。爪,手爪。本义:搔,爬梳)。
同本义。
【引证】
《广韵》-爬,搔也。 、 韩愈等《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怯烦类决痈,惬兴剧爬疥。 、 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
【组词】
爬挲、 爬栉、 爬耳搔腮、 爬拉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搔】
(形声。从手,蚤声。本义:用指甲轻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搔,括也。 、 《礼记·内则》。注:“摩也。”-而敬仰搔之。 、 《汉书·枚乘传》。集注:“谓抓也。”-足可搔而绝。 、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词】
搔背、 搔掐、 搔扪、 搔摸、 搔首、 搔耙
4.
【腮】
颊 。亦称“腮巴”、“腮巴子”、“腮斗”、“腮颊”、“腮帮”、“腮帮子”。
【引证】
萧统《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组词】
腮庞、 腮斗儿
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
【引证】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裴初不信,乃鲙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