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3:00
心如槁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像枯槁的木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心情极度沮丧、绝望,或者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极度麻木、无动于衷。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情感状态的深刻理解和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特定心理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往往较为内敛,这个成语的使用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它强调了在面对极端情绪时,人们可能表现出的沉默和内向。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伤。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经历了无法承受的打击后,内心的空虚和绝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朋友在失去亲人后,表现出心如槁木的状态,那是一种深切的悲伤和无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如槁木,泪如雨下,夜深人静,独对孤灯。”
视觉上,我联想到枯萎的树木和荒凉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寂静的夜晚和偶尔的风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 like a block of ice”或“emotionally numb”,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状态相似。
心如槁木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绪下的心理状态,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3.
【槁】
(形声。从木,高声。本义:草木枯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槀,木枯也。 、 《易·说卦传》-离为科上槁。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 、 《荀子·劝学》-虽有槁暴。 、 《楚辞·九叹·远逝》-草木摇落,时槁悴兮。 、 《孟子·梁惠王上》-则苗槁矣。 、 《荀子·王霸》-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 《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史记·礼书》。索隐:“干叶也。”-举若振槁。
【组词】
槁干、 槁腐、 槁败、 槁落、 败槁布地;槁箨、 槁枲
4.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