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4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48:03
寄寓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将某物寄托于他处,或指在某处暂时居住。基本含义包括:
寄寓 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同义词:
反义词:
寄寓 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寄”字有寄托、寄存之意,“寓”字有居住、寓所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文化中,寄寓 常与文人墨客的隐居生活或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对家园和情感的重视。
寄寓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馨、怀旧或略带忧伤的,因为它涉及对某地的情感寄托或对故乡的思念。
在个人生活中,寄寓 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或学*时的居住状态,或者表达对某地的情感寄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我的心寄寓于那片静谧的湖面,
波光粼粼,映照着无尽的思念。
寄寓 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山林,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音乐上,可以联想到柔和的钢琴曲,表达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
在英语中,寄寓 可以对应为 "reside" 或 "dwell",但这些词汇更侧重于居住的物理意义,而 "寄寓" 则包含了更多的情感寄托的含义。
寄寓 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居住的状态,还包含了情感的寄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情感深度。
1.
【寄】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寄,托也。 、 《仪礼·丧服》传-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 《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可以寄百里之命。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组词】
寄籍、 寄庄
2.
【寓】
(形声。从宀,禺(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寓,寄也。 、 《国琼·周语》-国无寄寓。 、 《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 、 《孟子》-无寓人于我室。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径造袁所寓。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 、 宋·文天祥《后序》-围所寓舍。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同寓数十人。
【组词】
寄寓、 寓士、 寓泊、 寓食、 寓客